——茶葉及特色經濟作物“雙減”模式推廣成效顯著
經濟作物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關系到我國十幾億人飲食、穿衣等生活質量提高的問題,更是在脫貧攻堅、助農增收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作用明顯。
近年來,我國在經濟作物種植上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經濟作物“雙減”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對促進農業綠色生產,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聯合舉辦了特色經濟作物及茶葉“雙減”模式線上培訓,有力有效地推廣了“雙減”理念和技術,讓廣大農技人員對“雙減”技術模式加深學習和了解,為更好地推動農業綠色生產夯實基礎。
破解種植難點 肥藥利用率提高了
培訓會上,專家介紹了特色經濟作物及茶葉“雙減”技術研究集成進展,講解發布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茶葉、中藥材、橡膠、木薯、麻類、甘蔗、煙草、咖啡等特色經濟作物“雙減”生產模式及關鍵技術。與會專家表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特色經作“雙減”和茶葉“雙減”項目均取得豐碩成果,極大地完善了“雙減”技術體系。
據介紹,在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有102個把茶葉作為扶貧主導產業,有101個把中藥材作為主導產業,此外,甘蔗、煙草、咖啡、橡膠、麻、木薯等特色經濟作物也都是種植區域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
“但是特色經濟作物存在生長年限長、生境復雜、病蟲多發重發、土壤保水保肥差、盲目施肥施藥、技術集成度低、肥藥利用率低等特點和問題,制約其高質高效發展。”專家認為,當前,茶葉、中藥材等作物迫切需要通過減肥減藥提高產品質量,甘蔗、橡膠、木薯等作物迫切需要通過減施增效提高種植效益。
為提高肥藥利用率,特色經濟作物“雙減”項目首次系統提出了甘蔗、煙草、橡膠、劍麻、三七、咖啡、木薯七大特色經濟作物化肥推薦施肥量和病蟲害防治指標;創新性研發了一批基于特色經濟作物化肥農藥減施的新型肥藥產品和關鍵技術;并以七大特色經濟作物為主線,分區域創新集成了16套與產區相適應的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實現化肥農藥各減施25%以上。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去年此項目技術成果應用總示范推廣252.9萬畝,輻射506萬畝,培訓技術人員154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8.2萬人次,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其中以松林腐殖質改土培肥、生物多樣性控害和物理避雨防病為核心的三七林下有機種植技術模式在國內外處于領先水平,產業化前景廣闊,已在云南瀾滄示范推廣2.21萬余畝。”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此項目采用“課堂+田間實踐+家庭實操作業”的方式開展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技人員、農戶2830余人,2019年幫助示范區貧困戶人均增收2.6萬元,有力促進了當地農民脫貧增收。
降低“卡脖子”風險 茶葉品質提升了
浠水董河茶葉專業合作社位于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散花鎮董河村,茶園面積800余畝。“病蟲害防治和施肥技術不到位是過去面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茶園害蟲危害長期居高不下,茶農一度談蟲色變。”合作社負責人景來仕告訴記者,為了保障茶葉安全生產,同時最大程度減少農藥的使用,自2017年合作社開始采用茶園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歷經多年示范應用,種植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過去我們茶園化學農藥施用次數年均5次至6次,現在減少到1次至2次,有些年份甚至完全不用藥,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茶葉農藥殘留零檢出。”景來仕表示,合作社從以前的盲目用藥向綠色防控轉變。合作社采用環境友好型植保技術,顯著降低了茶葉農藥殘留“卡脖子”風險,合作社茶農無不交口稱贊。
據介紹,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技術項目“茶園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執行以來,根據不同茶葉主產區生態環境和土壤條件、茶類要求制定了相應的化肥農藥使用限量標準、優化篩選一批茶園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和產品、通過完善茶園化肥農藥減施與高效利用方法,建立了30多套因地制宜的茶園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示范應用以來取得了良好效果,對推動茶產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浙江武義的清境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健告訴記者,自公司2016年納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示范項目”的示范區以來,從只重施化肥、化學農藥,轉變成施用茶樹“專用配方肥+有機肥”,結合“預防為主+綠色綜合防治”的施肥植保新模式,使得產量品質穩步提升。
“自從2016年開始用了有機肥、茶樹專用肥后,示范區茶葉產量和質量一直在提升。”鄭健告訴記者,公司從2016年畝產量300多公斤,到2020年畝產量達到400多公斤,而化肥的年使用量降幅也達到50%,同時茶葉的品質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現在整個合作社5000多畝茶園都按照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開展管理。農藥、化肥投入成本從原來的每畝1200元,減少到現在的每畝800元,每年光成本一項節省250萬元以上。”鄭健介紹,由于質量安全水平、茶葉品質的提高,每公斤茶葉價格也有3元至5元的提高,合計每年節本增效達450萬元以上。
創建線上平臺 學習技術更方便了
在微信中搜索“農技微學堂”進入小程序,點擊登錄“培訓班—特色經作雙減技術學習專題—資料目錄”然后點擊相關內容進行學習。這就是“農技微學堂”使用方法,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雙減”技術。
據悉,全國農技中心通過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發了“農技微學堂”微信小程序,建立了“雙減”學習專題,已累計發布67項“雙減”技術模式及關鍵技術,為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搭建了平臺,為廣大技術人員學習“雙減”技術提供了便利。
“為提高特色經濟作物質量效益與競爭力,加快推廣應用“雙減”技術,我中心通過微信小程序建立了特色經作雙減技術學習專題。”全國農技中心園藝處副處長冷楊告訴記者,相關技術人員和種植者可以通過“農技微學堂”線上學習“雙減”技術模式和關鍵技術,極大地縮短了推廣路徑,提高了推廣效率,為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了新方案,有利于促進主產區加快集成應用特色經濟作物“雙減”模式。
“通過此次培訓要進一步培養農技人員使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農技人員要充分掌握直播、視頻會議等信息化工具使用方法,利用信息系統、APP、小程序、微信群等工具提高農技推廣效率。
同時,推廣部門和生產主體要加快推廣應用綠色防控、生態調控、有機肥施用、作物專用配方肥、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加快集成綠色生產模式,編制技術規程,切實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
“下一步,還應繼續加強推廣、科研、生產等體系間的協同合作。”王戈表示,各級推廣部門要積極對接科研機構及重點項目,及時轉化推廣科研成果;積極對接生產主體,掌握生產變化,摸清技術需求,及時向科研單位提出研發建議,有條件的應組織科研單位、技術企業、生產主體聯合攻關,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加快促進農業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