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農業農村部長江中游棉花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湖北省棉麻學會、湖北省農科院經作所
□別墅、張獻龍、秦鴻德、張友昌、王孝剛、張教海、夏松波、馮常輝、王瓊珊
湖北是傳統的棉花生產大省,也是用棉大省。目前湖北省棉花加工、紡織能力占全國十分之一左右,以棉花為主要原料的紡織業規模以上企業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由棉花生產、加工、紡織和服裝等產業環節組成的棉花產業鏈是我省重要的產業鏈條之一。《中共湖北省委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十四五”期間,實現制造強省、農業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棉花產業鏈作為我省重要的產業鏈條,在實現我省“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中,其作用不可或缺。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而近期西方反華勢力一手導演的“新疆棉花風波”,對我國的棉花生產和棉紡織產業帶來一定影響,對我省的棉花生產和紡織產業也將產生沖擊。這一風波促使我們思考,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如何促進我省棉花產業鏈優化升級以實現產業持續、高效、安全的發展。
一、本地生產棉花生產應成為湖北省紡織產業原棉供給的重要來源。
湖北省棉紡織產業的優勢地位形成的基礎是棉花生產的優勢。湖北省自然資源優勢明顯,棉花生產基礎好,年均種植面積曾長期保持在700萬畝左右,是湖北省紡織產業原棉供給的主要來源之一。近年來,由于棉花價格及補貼政策差異等多種因素影響,棉花生產迅速向新疆集中,我省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急劇萎縮,到2020年棉花種植面積僅為194.6萬畝,產能10.8萬噸,只能提供我省紡織行業所需原料的10%左右。同時,我國棉花生產過度集中于新疆,不僅嚴重影響全國及我省紡織業原料供給的多樣性和產業效益,也給產業發展帶來較大風險。這次的“新疆棉花風波”對我國紡織業的影響仍在發酵中,對我省紡織業的影響也有待觀察,但無疑將促使我國的棉花生產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調整。面對新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和新的發展目標,我省棉花生產應當繼續發揮為本地產業原料供給的主要作用。
二、兩熟制、機械化種植是我省棉區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要求。
農業實現現代化,實現機械化是前提。我省棉花生產近年來急劇萎縮,除政策因素外,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益差也是重要原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來源越來越多樣化。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外,多數農民不再以種植農作物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作物的種植管理形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在選擇種植何種作物時,農民優先考慮管理輕簡化、收獲機械化的作物。而種植棉花費時費力,管理繁瑣,只能人工采摘,自然被農民擯棄。因此,我省棉花生產要成為本地紡織業的重要原料供給來源,就必須解決棉花生產難以實現機械化的問題。
同時,新疆棉花生產發展迅速,也與其光照資源充足、棉花單產高密切相關。但是我省的氣候條件也有獨到的優勢。與新疆棉區相比,我省具有全年作物有效生長期積溫高、雨量充沛的優勢,可以發展油-棉、麥-棉、菜-棉、薯-棉、瓜-棉、菌-棉等兩熟制生產,保證棉田的全年生產效益。
三、完善棉花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技術體系是保障我省原棉持續供給的有效途徑。
近十年來,為保障我省原棉持續供給,適應棉花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的需要,我省棉花科研單位持續開展了早熟優質棉花新品種選育和機械化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發,棉花機械化采收示范也取得成功。但圍繞機械化高效生產的技術仍需要進一步完善。棉花育種方向需高度聚焦于機械化的要求,培育豐產、優質、早熟且成熟集中的新品種;栽培模式需要向輕簡化、兩熟高效方式發展,適應兩熟制和機械化田間操作;在棉花加工環節,需要實現機采棉的高效清理和加工,保證原棉加工品質;機械化高效生產示范需要進一步加強。
通過培育和篩選纖維品質優良的品種,集成和熟化兩熟制條件下的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進行適度的規模生產示范,降低原棉生產成本,提高原棉品質和棉田綜合效益,保證高品質原棉的有效供給,是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紡織企業提質增效的關鍵措施,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內實現我省“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四、加大投入,促進我省棉花產業鏈供給鏈優化升級。
棉花是國際貿易中的大宗商品,也是國際政治經濟競爭中的重要工具。在國際政治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僅靠市場的作用不僅難以實現棉花生產的現代化,還有可能使棉花產業鏈陷入類似大豆產業的困局。正是棉花目標價格的政策,促進了新疆棉花產業的迅速發展。同樣,我省棉花產業鏈的優化升級,離不開靠政府的引導和扶持。
1、加大棉田基礎設施投入。現代化植棉機械化、智能化程度高,需要加快農田高標準建設和設施農業基建,如土地平整、集約化規模化、排灌系統,土壤肥力管理等,以落實我省200萬畝棉花生產保護區(鄂政發【2017】43號)的目標,以利于機采棉生產適度規模和全程機械化發展。
2、加大科技投入,為棉花生產提供有力支撐。創新驅動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主要內容。我省棉花科研力量較為雄厚,科研平臺較為完備,為棉花產業的發展發揮了應有作用。但近年來由于棉花產業萎縮,相關科研經費不足,科研隊伍人才流失,年齡偏大,嚴重制約了棉花科研和新技術的示范、推廣,科研隊伍和科研成果難以滿足我省棉花產業優化升級和促進棉花產業現代化的需求。
建議設立湖北省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項目,覆蓋棉花育種、棉花栽培、機械配套、棉花加工等環節領域,通過對科研的穩定支持,實現“藏棉于技”;同時,棉花提質增效行動的目標向機械化、高效種植方向轉變,引導新型種植主體、加工和紡織企業參與,并使更多科研單位參與進來,實現“產、學、研”有機融合;三是增加省級科研項目對棉花產業的支持力度,支持科研單位開展限制棉花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技術和關鍵裝備的創新創制,解決我省棉花產業鏈供給鏈優化升級中的“卡脖子”問題。
3、爭取國家棉花目標價格政策覆蓋我省的棉花生產保護區。實踐證明,新疆以外產棉省份的2000 元/噸補貼不足以調動棉農和地方政府的生產積極性。在日漸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棉花產業過度集中,對我國棉花紡織產業帶來較大風險。為保障棉花產業安全,需適當保護內地棉花生產。為此可以爭取國家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覆蓋我省的棉花生產保護區,按照保護區面積和全國統一的目標價格對我省棉花生產予以保護。
在提高棉花價格支持力度條件下,適度恢復長江流域棉區的產能對保障全國棉花的有效供給,平衡三大產區布局的嚴重失衡,以減低棉花全產業鏈政治、自然和市場風險。
|